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开国将军:萧克和他的《浴血罗霄》

雷克昌
2022-09-26
来源:湘声报

雷克昌

  

 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,萧克在上将中排名第一。他出身于书香门第,上战场时能拿枪击敌,解甲归田时能提笔创作。《浴血罗霄》更让他成为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开国将军。


  受《铁流》影响萌发写作念头


  萧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于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。1923年秋,他考入县甲种简习师范学校。1926年春,萧克奔赴广州,考入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(后归并黄埔军校)。从教练所毕业时,正值北伐战争开始。从小立志征战沙场、报效国家的萧克于是以请假探亲为名,回到湖南追赶上北伐部队,被分配到叶挺部71团3连当指导员,从此走上革命生涯。

  1934年8月,由萧克担任军团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,作为中央红军先遣队,从湘赣革命根据地出发,拉开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序幕。长征途中,萧克弄到了一本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小说《铁流》,并一口气读完。这本书由作家曹靖华1931年翻译,鲁迅为中译本作序。《铁流》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,书中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,令他激动不已。行军路上,他感慨不已,称赞这本书是“一部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”。他觉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,时间比俄国长,影响也更深远。他经历的战争,远比《铁流》里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。我能不能写一部中国版的《铁流》呢?有了这个想法以后,他决定自已写。经过构思,他准备以第四次“反围剿”时期罗霄山脉红军一支小游击队伍成长的历程为故事主线,以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。


  跨越近50年数易其稿


  萧克于“七七事变”前夕开始动笔。但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,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,留给他创作小说的时间更少了,于是他只能断断续续地写。他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夜晚,或敌机轰炸躲防空洞的间隙。遇到部队短暂的休整,更是他的最佳写作时间,他拿起笔来,一写就到深夜。

  就这样一直到1939年10月,萧克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,终于完成了20多万字的初稿,他将小说命名为《罗霄山的奔流》。1942年,他把小说给当时《晋察冀日报》的主编邓拓看,请他提提意见。邓拓建议萧克再多写点,把熟悉的东西都写进去,于是他又把小说扩充到了40多万字。随后的四五年里,萧克又作了多次重大修改,但他还是对自已业余时间急就的作品感到不太满意。

  1985年底,萧克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后,他下定决心,闭门谢客,再次修改这部小说。他在寓所门前挂上一副自已撰写的对联:“雕虫半世纪,今再操刀,告老不惜老;戎马60年,乐得解甲,赋闲更难闲。”他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原稿,一丝不苟地修饰,不放过一个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。为了体验当年的真情实感, 他还专门到南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了一趟。


  获评茅盾文学奖荣誉奖


  经过一年多的修改,直到1988年“八一”建军节前夕,这部小说才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,书名由《罗霄山的奔流》改名为《浴血罗霄》。

  《浴血罗霄》的出版,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。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研讨会上,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《浴血罗霄》是一部真实再现红军生活的小说,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。诚如夏衍所说:“建国以来,由于种种原因,我们的党史,我们的军史还有许多空白点。在这部《浴血罗霄》中虽没有细写,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脉络……这样的题材,只有身经百战、身临其境的人,才能写,才能写好。”著名作家周而复评价《浴血罗霄》:“是一部中国的《铁流》,比绥拉菲摩维支的《铁流》内容更加错综复杂,气势也越发恢宏壮观……是红军真实生活的写照,是一幅悲壮、激动人心、鼓舞斗志的画卷。”胡耀邦读完《浴血罗霄》后,欣然赋诗:“寂寞沙场百战身,青史盛留李广名;夜度将军罗霄曲,清香伴我到天明。”

  1991年春,《浴血罗霄》获评茅盾文学奖荣誉奖。3月29日,80岁高龄的将军和当代作家刘白羽、路遥等人一起走上领奖台,一时被盛传为文坛佳话。

  
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