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的“自审”

游宇明
2022-09-26
来源:湘声报

游宇明

  

  不太下功夫去研究鲁迅的人,比较容易被鲁迅文字中外在的东西所“蒙骗”,觉得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对别人指手划脚。鲁迅批评过胡适、徐志摩、邵洵美,嘲笑过梅兰芳、钱玄同、顾颉刚,也痛击过陈西滢、梁实秋及创造社诸人……在今天看来,上述这些人的品性并不坏,鲁迅当年与他们的争执,更多的只是一般性的观念相悖甚至只是意气相争,将其定义为士林中人的“混战”也不过分。

  有一点,我们未必那么清楚,鲁迅对自己比对别人要求更严苛。这种严苛,已经超越自我省察的范畴,达到了自我审视的高度。

  鲁迅是民国时代的文坛一哥,短篇小说、散文、杂文、散文诗之类无人能出其右,当时倾慕他的读者很多,连法国文豪罗曼•罗兰都对其钦佩不已。可鲁迅居然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传记。他在给李霁野的一封信中如此说:“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,因为一生太平凡,倘使这样的也可作传,那么,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,真将塞破图书馆。”

  闲暇的时候,鲁迅偶作旧体诗。他的这类诗歌意思别致、境界超迈、语言优美。常州人杨霁云准备编纂鲁迅的《集外集》。鲁迅在回信中说:“来信于我的诗,奖誉太过。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,胡说八道而已。我以为一切好诗,到唐已被做完,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‘齐天大圣’,大可不必动手,然而言行不能一致,有时也诌几句,自省殊亦可笑。”

  《中国小说史略》是鲁迅所写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,凝聚他大量的心血。此书上卷刚刚出版,鲁迅便寄了一册给胡适。胡适读完,写信给鲁迅,肯定了论著的贡献,却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其不足:论断太少。鲁迅给胡适回了一封信,表示虚心接受他的意见:“适之先生,今日到大学去,收到手教。《小说史略》(颇有误字,拟于下卷时再订正)竟承通读一遍,惭愧之至。论断太少,诚如所言;玄同说亦如此。”

  对温和的不同意见,鲁迅能听受;于尖锐的批评,鲁迅同样能做到悦纳。1935年,清华大学在校学生李长之写了一部长篇评论《鲁迅批判》,在《益世报》文艺副刊连载,连载完后他准备交北新书局。出于尊重,李长之先将书稿寄给鲁迅,希望他提出意见和建议。《鲁迅批判》一书运用精神分析方法,将鲁迅作品与其性格、内心世界联系起来,充满了见识,但它也对鲁迅的一些创作提出了尖锐批评,比如认为《头发的故事》《一件小事》《端午节》《在酒楼上》《肥皂》《兄弟》等小说“故事太单调”“独白过于简单”“空洞,沉闷平庸,语言不美,不亲切,不活泼,毫无意思,让人懒得看下去”,觉得“这几篇东西写得特别坏,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”。面对如此批评,鲁迅没有丝毫生气,他认真订正了书中所提到的文章的创作日期,给李长之写了一封回信,针对书中观点说明自己的看法,认为言辞激烈,文章锐气过盛,总比“小心翼翼,再三修改稳稳当当好”,并随信寄来了自己的一张标准照。鲁迅的宽宏大度使李长之感动不已。

  鲁迅的“自审”肯定带有谦逊的成分,他从小深受传统文化浸润,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“君子人格”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。但我觉得,作为一个出国留学数年、回国后与国内文化界顶尖级人物有密切交流的人,鲁迅的“自审”更多的是体现出了一种个体的大视野。人就是这样:眼界越小,越容易被自己取得的一点小成绩激动,也越容易生出骄傲自满之心;眼界越大,看到的世界越丰富,对自我的期许越高,越不会洋洋得意于已有的那点成绩,越呈示出谦逊低调。或许,这是鲁迅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。

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